在廣州首家不打烊書店1200bookshop如火如荼開業之時,廣州新港西路的舊書店“文津閣”卻悄然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這間位於新港西路的樓上書竹北買房子店,已經陪伴老廣十年之久,是城中古舊書籍達人的落腳點,書友不僅來此淘書,更會在這裡進行交流。讓人唏噓的是,近日書店張貼告示稱,書店將於本月底結業,現正全場清貨中。
  “二手書店現在大部分已經轉向網絡經營,這是大勢所趨。在廣州租金較高的地方,二手書店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空間,在廣州市區經營二手書店租金高很難維持,一ssd固態硬碟些小型書店另闢蹊徑,在較偏、邊緣的地方,像城中村或者芳村這些地方落腳。租金是導致二手書店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另外一個是舊書貨源在逐年減少中。”文津閣老闆陳曉平無奈表示。
  獨立書店,特別是二手獨立書店隨著時代的潮流淹沒起伏已經是大勢所趨,廣州本土獨立書店也在面臨著一次“改頭換面”。就在這個關鍵時期,記者從香港書展瞭解到,去年3月,臺灣多了一個非盈利性組織——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這一年來,臺灣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和讀者都在形成合力,推動獨立書店文化的買房子發展。同樣,香港的二樓書店,也在面臨著租金高企、電子書蓬勃發展、娛樂方式多樣化等方面的衝擊,但是他們同樣堅持著,併在購書服務方面精益求精,讓書店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臺灣和香港獨立書店租房子經營的經驗能夠為廣州本土書店的生存提供怎樣的借鑒?
  思考1
  “讓書店聯合起固態硬碟來,成為所在地的文化據點”
  文津閣由陳曉平創辦於2004年,最初落腳於中山大學南校區西門文化街,後遷至新港西路85號二樓,現在是名副其實的樓上書店。店內空間不大,只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談不上裝潢,環境簡單質朴。在很多讀者心目中,這裡不只是買賣書籍的書店,而是書友之家。
  臺灣也有著許多格局相似的“小書店”。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秘書長廖英良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在臺灣豐原火車站前,成立已經35年的三民書店,是豐原市民喜愛的人文閱讀“花園”,也是伴隨人們成長的書城。儘管是十平方米大小的小書室,卻已經成為豐原市民知識補給和交換中心。“這裡不僅有著人文關懷,也承載著本土的記憶。”
  在他的介紹中,臺灣有著非常多這樣具有本土思考和情懷的獨立書店,其中包括南天書局、唐山書店、信鴿法國書店、洪雅書房等。除了一些30年經驗的老書店之外,很多新書店也在陸續扎根,“臺灣獨立書店的老闆都有著逆境中挑戰的氣魄,他們不斷嘗試,希望將本地甚至是臺灣的文化擺在自己的書店里,外來的人們可以一目瞭然。”廖英良說。
  相比之下,文津閣的失敗有著一絲無奈。“文津閣的關閉已成定局,我們堅持不下去了,但我祝福同城的獨立書店經營者能夠堅持下去,希望大家關註他們的生存。”陳曉平說。就在此時,廣州的二手舊書店翰風書店、書農書店、兩腳書櫥等開始進入老廣州人的視線,他們都在城市的角落堅持著自己的書店理想。“獨立書店不應該是孤立的,它們應該更好地與城市、市民和文化互動,臺灣的獨立書店從2006年開始形成這樣的共識,希望我們的書店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之上,創造出屬於臺灣的書店文化。”在這樣的共識之下,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協會成立之初更像是“聯盟”,散佈在各地的書店借助這個組織聯合進貨,但後來因為進貨量小,聯盟的意義不大,協會開始重新思考獨立書店共同發展的方向。
  去年,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們期待讓每個地方的書店聯合起來,成為所在地的文化據點,只有這樣,獨立書店的存在度才會更高。”廖英良說。1200bookshop的老闆劉二喜也曾呼籲,希望同城的書店能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共同體”:“蛋糕越做越大,機會自然就會多,這對獨立書店是一件好事,也能更好地改變城市的閱讀風貌。”
  思考2
  “書店的力量其實很大,絕不僅是一個買賣場所”
  “2012年,我們發現,獨立書店協會應該讓讀者參與進來,這樣才能形成一種力量。書店的存活,靠幾個老闆是不行的,需要跟讀者們一起。這是一位熱血讀者給予我們的啟發”。從那時候開始,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迎來了一批熱情的讀者,他們通過繳納少許會員費用,成為協會的一員,幫助協會策劃、規劃活動。“在我看來,讀者寫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的介紹,都算是一種參與和對獨立書店的支持。”廖英良告訴記者。
  無論是臺灣還是香港的獨立書店,都在加強與本地讀者之間的關係,這不僅是商業意義上的,更是一種文化上的認同和連接。“書店的力量其實很大的,它絕不僅是一個買賣場所,我們和讀者結合起來創立協會,是有共同目標的,譬如我們希望通過書店這個平臺創辦臺灣最好的文學獎。我們沒有包袱,每天都在和書接觸,還有什麼人會比做書店的人更瞭解書?”廖英良笑著說出了自己的“大計”。
  香港二樓書店樂文書店,就非常重視培育書店與讀者的之間的感情。他們常為熟客留書或作私人推薦,通過書店的選書視角以及分享,改變並引導讀者進入新領域。“網上讀者買的是書和資訊,書店本身可以通過選書和讀者進行深入溝通。”
  詩人廖偉棠就是香港二樓書店的常客,他坦言香港獨立書店,尤其是二樓書店因為租金的衝擊,已經被迫越搬越高,但並沒有喪失屬於它們的空間,這很大一部分也取決於它們在賣書的時候做好“分眾”的工作。“香港獨立書店有綜合性的也有分眾方面做得特別好的,大家可以根據購書需求去到相應的書店,香港藝術設計類的獨立書店做得很好,也有很多固定的讀者。”
  書店常客小高對於文津閣的倒閉非常惋惜,他一有空就會到書店落腳,翻翻心愛的舊書,有時也會入手一兩本。“實體書店式微是必然的,但是倒閉對於讀者絕對是一種損失,二手書店其實可以多關註讀者的需求,譬如向讀者提供一個消遣的地方,跟書畫藝術品等結合起來經營,讓讀者有更多的選擇。”
  思考3
  “二手書店需要經營者建立選書品位和口碑”
  目前,廣州的獨立書店也開始形成風尚,做出自己的特色。如廣州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書店1200bookshop就與餐飲業相結合,並主打沙發客和義工的方式吸引讀者;廣州越秀區一家特色書店六月書屋則與音樂唱片銷售結合,打造獨特的文化空間;方所則以藝術品銷售、展覽及文學藝術沙龍為主要特色,目前已經贏得了相對固定的文藝讀者。陳曉平認為,獨立書店裡面的二手書店又尤為特殊,經營面向不宜太花哨及小資,他們大多負擔不起這樣的“折騰”,但可以考慮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品等結合。
  “二手書屋的店主應該是愛書也很珍惜書,不能讓歷史的東西流失。如果租金穩定的話店主一般不會放棄。其他書店可以多元化經營,它們利用展覽、咖啡廳、講座等來維持租金。二手書店是比較單一的,它們的老闆也不會想做太花哨的東西,這往往和他們的初衷不太一致。我認為,二手書店可以選一些偏一點的地方,這樣租金相對低一些,並且用互聯網營銷的方式,當然對於二手書店來說,熟客是最為重要的。”這已經成為陳曉平對同行的鼓勵和建議,他希望更多的二手書店能夠堅持生存下去。
  在臺灣,書店的經營也在不斷往城市的郊區拓展,它們同樣面對成本的難題,但經營者也在通過其它途徑謀求生存。據悉,臺北一家名叫“小小書房”的獨立書店經營得很好,它的成功之道在於讀者社交群培育得好。書店通過社交媒體貼出書籍雜誌的購買訊息,往往也收到很好的反響,它的成功在於建立信任感,讀者認同並追隨書店的選書品位。同樣,對於陳曉平來說,二手書店需要經營者建立選書品位和口碑,這樣才能吸引讀者長期“幫襯”,否則書店的經營將難以為繼。
  策劃/統籌:李賀 何山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鐘琳
  實習生 陳佩芬  (原標題:獨立書店的堅守與突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47mtlc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